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

本科培养 教学培训 专业建设 教学成果 教学团队 教学名师 课程建设 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 本科生质量工程 硕士培养 研究生质量工程 博士培养 教学动态 教学评估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010)

日期: 2021-01-14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010)

一、培养目标

1、思想政治基本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要求  修满要求科目和达到足够的学分。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初步具备基础医学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

3、学术能力要求

科研实践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操作技术和科研常用方法以及现代化实验方法和技能,能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开展基础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学术交流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英文资料并撰写英文学术论文,具备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交流能力。

发表论文基本要求: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或CSCD核心期刊上发表至少1 篇论文。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研究方向为:1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2物质代谢与调节;3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4 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三、学习年限

1、脱产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三年(共六个学期)

第一学年:所有课程学习,进入学科学习,查阅文献,开题,进行课题研究。

第二学年:继续进行课题研究,并参加教研室安排的教学实习。

第三学年:继续进行课题研究和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数据整理和补充实验,撰写文章、投稿,完成课题研究,进行资料整理,撰写论文和答辩。

2、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四年

具体安排除需参加教学工作和一定的教研室行政工作外,其余与脱产研究生相同,只是课题研究时间延长一年,从第二学年起同教研室其他同志一样参加工作。

3、提前毕业参照学校相关文件

 

四、课程设置

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毕业前要求必须完成不少于33学分,并参与学科系及学校各类学术报告活动达10次以上。(详见附表)

 

五、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严格按照《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暂行规定》执行。在责任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收集有关文献资料、调查及预实验研究等进行论文选题。选题应对本学科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能够对本专业的科研或临床医疗工作做出一定的实际贡献;选题一般应在研究方向范围内,要有利于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尽量与本专业或导师现有的研究课题或科研项目有关;选题应比前人的工作有所前进,能够提出新观点或新方法;选题还要从研究条件和时间考虑,课题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研究材料和经费基本具备;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

研究生在确定选题后,应写出文献综述,并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开题报告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在基础医学院统一进行,报告其选题依据和研究工作计划。开题报告必须有详细记录,研究生在听取意见后,作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最后填写《安徽医科大学攻读硕博士学位论文课题开题报告书》。

硕士生应按阶段在本教研室(研究室)报告课题工作进展情况。论文工作中期报告:论文工作半年后,硕士生应向导师组汇报本阶段的论文工作情况、所遇到的问题、下一步的计划等,与会者对其汇报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使研究工作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进行。中期报告必须有详细记录,记录填写在《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论文工作情况表》中。

论文工作结束报告:论文研究工作完成准备撰写论文前,研究生应将研究结果在教研室或课题组内做汇报,并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等意见,以保证能够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结束报告必须有详细记录,记录填写在《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论文工作情况表》中。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按照《安徽医科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执行。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一)、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第一责任人,负责所指导研究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及学术研究等各个方面。培养方式可根据导师的具体情况确定培养的目标(学术型或应用型)。

2、课程学习与科研相结合:通过课程学习以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科学研究、撰写研究论文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培养方法

1、课程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要有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必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具体由任课老师确定。

2、科学研究: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第五学期,具体时间由导师安排。包括选题、文献查询、实验方法和技术的训练和学习、科研研究与探索、论文撰写等。要求阅读英文文献不少于50篇。

3、教学活动实践内容、时间、时限:参加生化教研室统一安排的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工作(包括讲课、预做实验和批改学生实验报告),一般不少于30学时,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在职研究生于第三学期开始则与教研老师一样安排教学。

4、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10次校内外各项学术活动,至少主讲1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参加的学术活动可以是校内各院系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是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

5、为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鼓励本学科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类政治、公益、文体、卫生等集体,由研究生学院予以考核评议,合格者记1个学分。

(三)、考核

基础理论课的考试按照《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管理规定》执行。专业进展课和专业英语以导师指导下自学为主,适当安排课堂讲授以及英语口语讨论,内容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考核安排于第四学期5月至第五学期11月期间,教研室组织导师评阅,填写《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专业进展课、专业外语成绩报告单》连同试卷交学院研究生工作管理部门汇总,汇总后将成绩单报研究生学院研究生培养办公室备案。教学及实践技能考核由教研室组织有关专家现场考核。

 

七、主要专业参考书

(一)经典著作

1、田余祥,秦宜德. 医学分子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冯作化,药立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版)(长学制).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查锡良,药立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八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Michael R. GreenJoseph Sambrook.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4rd ed. New York: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2012

(二)权威期刊

1、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主办.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月刊). 北京: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杂志社

2、中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会主办. 生命的化学(双月刊). 上海:生命的化学杂志社

3、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等主办.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月刊). 上海: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杂志社

4、中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会主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月刊). 北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杂志社

 

 

 

 

 

 

 

 

 

 


附表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计划表

专业代码:071010

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总学时

学分

 

 

 

 

 

学术英语综合与听说

M2016001

80

4.0

医用统计方法

M2016067

60

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M2016027

36

2.0

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论(二选一)

M2016028/

M2016029

18

1.0

医学分子生物学

M2016016

60

3.0

医学实验动物学

M2016003

30

1.5

细胞培养技术

M2016017

70

3.5

专业进展课

M2016087

40

2.0

专业英语

M2016088

40

2.0

 

 

 

 

高级细胞生物学

M2016041

60

3.0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

M2016139

40

2.0

基因表达调控新技术及应用

M2016025

50

2.5

医学研究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软件

M2016163

48

2.5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

M2016004

40

2.0

Excel在医学信息分析中的应用

M2016002

40

2.0

人体代谢与疾病

M2016119

32

1.5

医学论文写作(必选)

M2016122

18

1.0

学术报告

ayd001


3.0

临床与教学实践

ayd003


2.0

文体活动

ayd002


1.0

填写要求:1.公共必修课10学分,专业必修课≥6学分且≥3门,专业进展课2学分,专业英语2学分,选修课≥7学分且≥3门,学术报告3学分,临床与教学实践2学分,文体活动1学分,总学分≥33分。2.各专业每位研究生学位课程均一致,非学位课程可以在导师指导下选择有所不同。


学院官方微信

联系方式

邮编:230032

电话:0551-65161126

邮箱:aydjcyxy@ahmu.edu.cn

网址:jc.ahmu.edu.cn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69号

Copyright © 2020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050035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