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思政

党团思政

理论学习 党建工作 支部工作 群团工作 学工工作 师德师风

基础医学院柳燕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Emerging Microbe & Infection》上发表学术论文

日期: 2023-02-16


         近日,我校柳燕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Emerging Microbe & Infection》(IF=19.568)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omplete genome sequencing and 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es of a new spotted-fever 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 strain B8”的研究论文。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何茂章博士,硕士研究生章立峰、胡浩然为共同第一作者,柳燕教授和徐可瀚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我校为唯一作者单位。

1676598631173095540.png

这是柳燕教授团队继2021年和2022年分别在ACS NanoIF=18.027)和JMVIF=20.693)发表关于新冠病毒相关重要研究成果论文以来,再次刊发人感染蜱传斑点热立克次体研究成果。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of Rickettsia, SFGR) 是一类容易被忽视且研究较少的专性胞内寄生菌,属于立克次体属,是大量新发传染病原细菌的典型代表,分布在世界各地。SFGR引起的疾病为斑点热,属于人畜共患病,主要由节肢动物蜱叮咬传播给宿主,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我国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主要由黑龙江斑点热立克次体引起的远东斑点热和西伯利亚斑点热立克次体引起的北亚热。除了东北地区,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包括浙江、安徽、广东等地陆续发现人感染SFGR

该研究首次从我国中东部地区(安徽省含山县)一名经蜱叮咬就医患者血液中分离出斑点热立克次体,初步采用通用标记基因17-kDa16S rRNAgroELgltA进行PCR、测序及序列串联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后发现新分离的菌株属于黑龙江斑点热立克次体(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 strain B8)。随后,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揭示B8R. heilongjiangensis基因组相似性最高(ANI>99.35%)。该细菌基因组长1,275,081 bpGC含量为32.4%,编码1,441个基因。进一步我们采用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与NCBI公共数据库中的R. heilongjiangensisR. japonica菌株相比,B8基因组分别含112119个特有的基因。对B8基因组中ompA毒力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发现既存在和R. heilongjiangensis相同,也存在和R. japonica相同的位点。这些数据表明,B8可能属于一个先前描述过的致病性SFG分枝,该分枝可能属于黑龙江斑点热立克次体和日本斑点热立克次体的中间谱系。总的来说,本研究首次在中国中东部地区分离到一株黑龙江立克次体新株,并提供了B8独特的潜在遗传位点,可用于与其他黑龙江立克次体基因组相似性较高斑点热立克次体的鉴别,疫源地的监测

1676598646430065704.png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重点研发专项、安徽医科大学基础与临床合作提升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22221751.2022.2153085科研办





学院官方微信

联系方式

邮编:230032

电话:0551-65161126

邮箱:aydjcyxy@ahmu.edu.cn

网址:jc.ahmu.edu.cn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69号

Copyright © 2020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050035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