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

本科培养 硕士培养 博士培养 教学动态

医学生理学(1001Z1)

日期: 2021-07-15

1626401303332062065.png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现为安徽医科大学重点学科和省级教学团队,主授课程《生理学》为安徽省精品课程。自2009年来,先后获科研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15项、省部级课题14项、厅委级课题18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获科技进步奖1项,主编教材3部,参编教材十余部。迄今已培养硕士生118人,博士研究生14人。本学科目前设有医学生理学(1001Z1)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理学(071003)、医学生理学(1001Z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毕业率和就业率均100%,除了攻读博士研究生外,其余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

 

部分导师简介

1626401324872043374.png

王烈成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主任。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安徽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2009-2010年美国Northeathern Ohio Universities Colleges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 访问教授。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安徽省青年科技奖和中国生理学会张锡钧基金会全国青年优秀生理学论文奖一等奖各一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教育部基金2项,省厅级课题3项,在Nature Neuroscience、Journal of Neuroscience、Current Biology等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34篇。 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杂志客座主编;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Neuroscience Bulletin等杂志审稿专家;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安徽省生理学会理事长;安徽省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安徽省神经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 ① 睡眠-觉醒机制研究:利用记录自由活动小鼠的脑电活动和转基因操纵技术等,观察睡眠-觉醒相关神经环路在睡眠-觉醒节律的变化中的调控作用,并通过在体微量注射、脑片膜片钳以及在体细胞外场电位记录等探讨睡眠与觉醒相关脑区(如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蓝斑核等)在睡眠-觉醒节律变化中的作用机制。② 神经环路功能研究:通过脑片膜片钳和细胞内、外生物电记录结合细胞内钙离子成像、激光共聚焦荧光成像、分子生物和光遗传等技术研究神经核团及其在神经环路中的功能活动规律。(邮箱:wangliecheng@ahmu.edu.cn)

1626401345334054951.png

沈兵,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03年硕士毕业于暨南大学药理学专业,2009年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生理系并于同年人才引进加入安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先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安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校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离子通道病理生理功能及人类遗传病上。自2003年以来在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Circulation Research等国际知名SCI收录杂志发表100余篇科研成果,获得发明专利5项,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大项目和留学回国人员等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竞赛类)三等奖排名第二。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Cardiovascular [and] Smooth Muscle Pharmacology)、Physiological Reports杂志编委,《安徽科技学院学报》特邀编委。安徽省生理学会秘书长、高等学校基础医学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工作组常委、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离子通道与受体分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神经精神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十五届委员。研究领域 ① 离子通道病理生理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钙成像、细胞培养、膜片钳、分子克隆、免疫印迹免疫共沉淀、免疫荧光显微镜等进行钙信号和离子通道在心脑血管、肿瘤、内分泌等在病理生理功能中的作用研究② 遗传病研究:通过基因大数据、生物信息学、一代和二代测序、数字PCR等进行遗传病研究。(邮箱shenbing@ahmu.edu.cn

1626401362469014239.png

陶文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慢性疼痛及其相关的焦虑和抑郁产生的神经机制,聚焦大脑神经环路的工作原理和发生异常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并研究镇痛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策略。本研究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张智教授课题组长期合作。研究包括神经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神经病毒示踪和神经调控等技术描绘神经环路精细结构,采取单细胞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神经功能异常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rogress in Neurobiology、Translational Psychiatry、Journal Biological Chemistry和Neuroscience等SCI高影响力期刊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和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邮箱:wjtao01@ahmu.edu.cn)

1626401380158063448.png

张乐莎校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生理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致力于研究δ阿片受体下游激动剂特异性信号通路。进入安徽医科大学工作以来,进一步研究该受体在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和抑郁情绪调节中的作用,涉及细胞培养、动物模型、分子生物学实验等多项实验技术。其他研究还包括以基因二代测序技术为基础,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脑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在心血管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迄今,已在英国药理学报BJP、中国药理学报APS、Life Sciences、PeerJ等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多篇SCI收录论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担任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老师,多次指导学生参赛获奖;两次获得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及安徽省生理学会2020年会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邮箱:zhanglesha@ahmu.edu.cn)

1626401398882079047.png

张平平校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生理学会会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神经生物学专业,师从钟咏梅教授和杨雄里院士,硕博连读期间研究方向集中在视网膜神经元细胞分子水平和电生理水平。进入安徽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以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两方面:1、利用细胞、分子生物学、动物模型等多项实验技术,研究糖网病小鼠视网膜功能障碍及其分子机制;2、利用脑片膜片钳、动物模型、行为学实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技术,研究目标分子参与睡眠-觉醒活动调节的机制。其他研究还包括以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分析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TIPE蛋白在人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曾赴美国亚特兰大市莫尔豪斯医学院进行培训学习。迄今,已在Neurosciense Reports、Neuroscience等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多篇SCI论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一项、校级科研基金三项,多次担任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老师;获得年度校级优秀教师、优秀社团指导教师、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等。(邮箱:791663310@qq.com)

1626401424117017148.png

程娟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校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神经科学会,中国睡眠学会会员,安徽医科大学生理学硕士和博士。硕士、博士阶段分别以联合培养的模式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张晨实验室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目前正在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主要从事与生物节律与睡眠,孤独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涉及在体、离体电生理及成像技术,病毒追踪、离体、在体钙成像,动物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多项实验技术。自进入安徽医科大学工作期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各一项,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2名,指导和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5名。迄今,已在Front Neurosci, 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 Cell Research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7篇。(邮箱:Sophoscj12@163.com)

1626401445374026278.png

孙婷婷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老师,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主要从事强迫症、抑郁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产生的神经机制,使用行为学、免疫荧光、电生理以及光遗传等技术寻找异常核团或神经环路,并阐述其与疾病的关系,寻找靶向治疗方法。本课题组将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智教授建立长期合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Anesthesiology、PNAS、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等多篇SCI高影响力期刊。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校科研基金等项目。(邮箱Sunting@mail.ustc.edu.cn


学院官方微信

联系方式

邮编:230032

电话:0551-65161126

邮箱:aydjcyxy@ahmu.edu.cn

网址:jc.ahmu.edu.cn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69号

Copyright © 2020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050035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