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

本科培养 硕士培养 博士培养 教学动态

特种医学(100900)

日期: 2021-07-15

安徽医科大学特种医学学科是在原有二级专业学科基础上,通过学科间交叉整合,2018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批新增列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目前包括放射医学、职业病学和运动医学三个主干方向。各主干方向均为安徽省最早建立的医学二级学科,具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和建设经验,其中放射医学以放射损伤中的免疫应答、肿瘤放射增敏药物研发为主要研究方向;职业病学主要方向为职业毒理学、职业流行病学和职业病的诊治与研究,均为集医教研一体化的专业特色学科;运动医学侧重于运动创伤治疗和运动医学常见病的机制研究。

在长期的学科建设中,本学科的各主干方向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近5 年来总计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公开发表 SCI 论文80余篇,并获省部级奖励2项。同时,共有20余人次在国家级和省级专业学会担任委员以上学术兼职。此外,本学科注重对外合作交流,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一批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内特种医学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目前本学科的各主干方向专业特色鲜明,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均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并且在国内同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毕业研究生主要就业方向:①卫生医疗机构;②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③医疗及生物科技企业;④高校及科研院所。


导师介绍

(一)放射医学研究方向

1626341547593049661.png

徐慧琴,女,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分子影像、分子探针、核素治疗、放射增敏剂。任现职以来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 12篇,参编专著5部,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30余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卫生部分子核医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3项、省科技厅课题2项、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卫生厅课题1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2项。现担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安徽省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常务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粒子治疗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全国影像及功能专业组副组长、安徽省核学会副理事长。《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常务编委、《肿瘤影像学》杂志编委、《中国CT和MIR杂志》编委、《安徽医学》、《安徽医药》杂志编委。Email:hfxuhuiqin@163.com

 1626341568798054012.png

赵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核医学教研室副主任。安徽省核医学会委员,安徽省核学会理事。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生物物理学博士。2011-2013年,美国新泽西医学院博士后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辐射诱导的损伤与修复信号通路和固有免疫应答,在《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Radiation Research》等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Email:zhaoye@ahmu.edu.cn

 1626341584231031825.png

王栋,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3年6月,中国科技大学博士;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1、辐射生物效应与辐射防护;2、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一项。Email:wangdong@ahmu.edu.cn

 1626341829935043355.png

陈妮,校聘副教授,工学博士。2016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工作。研究内容聚焦于细胞氧化应激,DNA损伤修复以及细胞乏氧之间的相互调控对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机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低剂量辐射适应性中Nrf2调控DNA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一项;承担校级基础与临床合作研究提升计划:多肽介导胰腺癌中子俘获定向放疗技术 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Email:hi_gril@126.com

 

(二)职业病学研究方向

1626341621360050055.png

沈彤博士教授博导研究方向: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致病机制。澳大利亚QUT访问学者,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现为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主任兼任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徽省预防医学会理事兼职业卫生与职业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环境应急专家,安徽省职业安全健康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目,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Email:shentong@ahmu.edu.cn

 1626341634170044679.png

王取南,博士,教授,硕导,新西兰奥塔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神经生物学博士。研究方向:神经毒理学。从神经发育和神经退变两条线开展神经毒理学研究工作,神经发育线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编号81872662),神经退变线有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支持(编号2016YFC1305900)。欢迎有志于解析神经发育障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环境病因的你加入我的团队。Email:wqn@ahmu.edu.cn

 1673001642417028629.jpg

陈远华,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研究方向:孕期有害环境因素暴露对母婴和子代成年的健康损害。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安徽省自然科学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类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3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中华预防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3项。安徽医科大学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十佳学术新星优秀指导老师、优秀双创指导教师,目前已毕业研究生3名,在读研究生5名。联系方式:yuanhuach@126.com

 1626341661915021068.png

王妹梅,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2007.07-2010.07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期间,主要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于2011年在《Genes & Development》发表论文。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读博期间,从事纳米材料的环境毒理学研究,并顺利于2015年初在毒理学领域权威杂志《Nanotoxicology》发表论文。2015年3月入职安徽医科大学以来,从事纳米材料的致癌性研究。2017年08月-2018年10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访学期间从事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生物相容性研究。于2019年上半年在毒理学领域权威杂志《Environmental Sciences: Nano》和《Toxicological Sciences》等杂志发表论文。近五年先后申请多个国家发明专利并主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安徽省博士后基金项目和高校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国外访学研修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目前为国际期刊《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和《Nanomaterials》的审稿人。Email:wangmm@ustc.edu.cn

 1626341680495014905.png

朱勇,校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南人才“四类”,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教学科研岗。承担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开展重点学科建设及学科实验室建设。目前主持 1 项在研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Cancer management [and] research等杂志发表研究论。研究方向:纳米生物学与肿瘤分子病理。 Email:zywp0508@ahmu.edu.cn

 

(三)运动医学研究方向

1626341699230038300.png

徐斌,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安医大一附院骨科运动创伤及关节镜外科主任。擅长关节病的诊断与治疗、关节修复技术、关节镜诊疗技术精湛。安徽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科技攻关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安徽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课题及安医大科研基金重点课题的主持人;培养毕业及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80余人,发表专业论文120篇 ,SCI收录论文14篇,出版著作两部。Email:youchen100@126.com

 1626341718236052725.png

董福龙,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副主任,骨科教研室主任。2013年安徽省卫计委公派赴德国Greifswald大学医学院学习。2015年赴法国里昂大学附属医院学习。2017年中国医师协会选派赴美国Utah大学医学院学习。现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微创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安徽省骨科分会脊柱外科学组委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青年委员。主要研究方向:脊柱脊髓损伤、脊柱退变性疾病、脊柱畸形及脊髓的功能影像学研究。Email:dongfulong@sina.com

 1626341734475004589.png

常俊,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专业方向:骨关节/运动医学方向。2014年博士毕业后来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工作,期间2015-2016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担任骨科住院总医师工作1年,2016-2017年在澳大利亚Menzies Medical Center担任访问学者从事骨关节炎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1年。熟悉骨科常见疾病诊断治疗,擅长骨科复杂创伤、脊柱疾病的诊治,尤其在髋、膝关节置换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主持博士后基金1项,安徽省炎症免疫开放基金1项,安徽省高校自然基金1项。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其中3篇在骨科I区杂志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 发表学术论文。Email:changjun_2008@hotmail.com

 1626341748683017494.png

钱俊超,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合肥肿瘤医院放疗中心副主任。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美国Texas大学医学院从事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目前主要从事医学图像技术方法学及应用、肿瘤磁共振分子影像学、肿瘤放射治疗研究、生物医疗仪器开发及研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科院仪器设备功能开发技术创新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安徽省发改委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等10余项课题。在ACS Nano、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Nano Letters、Analytical Chemistry、Cell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13篇)。Email:qianjunchao@hmfl.ac.cn 


学院官方微信

联系方式

邮编:230032

电话:0551-65161126

邮箱:aydjcyxy@ahmu.edu.cn

网址:jc.ahmu.edu.cn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69号

Copyright © 2020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050035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