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规章制度 博士生培养

病理学(100104)

日期: 2021-07-12

1626080607358002171.png

安徽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自1952年安徽医科大学成立后即建立,经过近60年历程,该专科已发展为集医、教、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安徽省处于龙头地位。本教研室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教委指定的高校助教进修班培训基地。作为中华医学会安徽省病理学分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安徽省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编辑部所在地以及安徽省病理学工作者的主要培训基地,先后为全国和安徽省病理学界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本学科有一批学术造诣高,在国内享有一定声誉的专家、教授,是历届省病理学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作为教育部助教培训基地先后为教育部主办了多期全国高校助教培训班,为安徽省卫生厅主办了多期病理医师培训班,每年接受培训多名进修病理医师,补充到省内各个医院的病理科工作。为全国和安徽省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病理学高级人才。

临床病理学下属包括一附院、高新分院、二附院、四附院和阜阳人民医院5个下属医院,其中一附院临床病理学科于2010年获首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现本学科共有教师30人,其中正高4人,副高9人。博导2人,硕导8人。具有完善的人才梯队,有一支具备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及学历结构的较高素质后备人才队伍。现有胃癌病理、肠癌病理、乳癌病理、淋巴瘤病理、骨及软组织病理、法医病理等多个科学研究方向。

5年来,学科在以吴正升主任为中心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出病理学的特色优势,基础病理和临床病理两个方向互相促进,互为表里,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发表SCI高分论文数十篇,申请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各项基金数十项。

 1626080619246012573.png

学科凝练“炎症与肿瘤”“类肿瘤环境”“肿瘤生物代谢”等研究方向,每年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8-10名,毕业率和就业率均100%,分布在各省市级医院、高校和科研院所等。

 

部分导师介绍

 

1626080639031043637.png

吴正升,安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复旦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赴韩国高丽大学和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研修,从事病理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二十年。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医科大学中青年学术教师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人才项目4项,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著2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100余分,“全国病理学专家国际论文学术影响力百强排名”第52名,安徽省排名第一名。《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和《安徽医药》杂志编委,多篇SCI源期刊特约审稿人,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项和合肥市科技进步奖一项。研究方向:肿瘤分子病理学。email:woozson@yahoo.com

 1626080670751096446.png

李延莉,校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肿瘤病理/淋巴瘤肿瘤微环境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CCL2/CCR2轴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2.巨噬细胞极化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主持国自然项目1项,省基金1项。近5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5篇SCI论文。email:liyanli_rainbow126@163.com

 1626080685276057811.png

吴强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现任安徽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研究方向:肿瘤(乳腺癌)病理;肿瘤微环境与肿瘤转移。安徽省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学术委员会成员。从硕士研究生开始即在导师指导下开展乳腺癌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3项,在微小RNA对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以及肿瘤微环境中性粒细胞与肿瘤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研究为乳腺癌预后判断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在Int J Cancer, Gene等杂志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1项。email:wuqiang@ahmu.edu.cn


学院官方微信

联系方式

邮编:230032

电话:0551-65161126

邮箱:aydjcyxy@ahmu.edu.cn

网址:jc.ahmu.edu.cn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69号

Copyright © 2020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05003562号